当前所在位置|

宁国市:围绕优势产业 发展特色农机 不断提升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字体:      来源: 宁国市农机局 章军  阅读:6698次  时间:2018-11-30)

a74d9effb83bf7f0426a9865c107d25_副本1.jpg

近年来,宁国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以服务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调整优化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点,坚持粮油作物机械化和山区特色产业机械化两手抓,因地制宜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和技术支持。

一、山区特色农机化推广情况

1、多措并举,加速推进山核桃生产机械化

立足山核桃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山核桃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山核桃主产乡镇南极乡、万家乡组建2个山核桃生产机械化核心示范基地,示范面积2000亩。通过建立山核桃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示范应用高效植保机械、杀虫灯、割灌机、高压水泵、新型山核桃脱脯机等,适时开展山核桃采打机、新型山核桃脱脯机、电动独轮车等机械作业试验演示活动,不断推进“农机上山”示范行动。2018年,依托项目建设采购了6台新一代山核桃采打机,在全市山核桃主产区选择6个推广服务网点进行示范应用推广,不断推进山核桃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举办了“农机上山”机械化技术培训班,重点就山核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技术,尤其对无人机高效植保技术进行了授课,并现场进行无人机作业演示,引起林农极大的兴趣。当前,全市高射程喷雾机(烟雾机)拥有量达13682台,割灌机拥有量达13817台,山核桃脱脯机拥有量达10825台,山核桃破壳取仁智能生产线11条。

2、勇于创新,合力推进宁前胡种植机械化

一直以来,我市依靠人工传统模式种植,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制约了宁前胡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此,我们积极开展调研,通过政学产研推,下决心探索宁前胡种植机械化路径。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利用省农机化产业发展项目资金15万元建立宁前胡种植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200亩。示范基地示范应用大中型耕作机械、割灌机、施肥机、杀虫灯、静电喷雾机、前胡收获机等,示范推广宁前胡种植耕整地、除草、施肥、植保、收获等机械化技术。借助省农机装备应用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协调组织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宁国市昌水山核桃脱脯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成功研发宁前胡中耕除草机、播种机,引进中药材收获机械,并陆续开展了宁前胡机械播种、机械除草、机械收获等试验示范作业,作业效果得到普遍认可。

3、敢为人先,积极争取支持竹业机械化发展

我们两次赴浙江临安市和安吉县考察学习竹业初加工机械化发展经验,积极推进竹业生产加工机械化。当前,全市已推广应用毛竹加工机械530台(套),竹园病虫害防治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在竹笋加工机械化方面,推广应用竹笋加工机械116台(其中竹笋剥壳机5台,清洗机6台,切丝片、蒸煮、包装、速冻机械设备97台,烘干机8台)。

4、因地制宜推广茶叶生产管理加工机械化技术

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8万亩,茶树修剪机拥有量达2230台,植保机械1730台,采茶机281台,茶叶加工机械7456台,年加工茶叶2700吨,茶叶炒制机械化率达90%以上,茶树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基本实现机械化。2018年3月24日,宁国市首条茶叶清洁节能自动化生产线在中溪镇霖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机启动,标志着我市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连续化。

5、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技术

近几年,通过建立畜禽养殖机械化示范点,带动全市共推广应用畜禽养殖自动喂料供水设备76套,孵化机315台,无害化处理设备3套,粪便干湿分离设备1套,还有热风炉、暖气片、湿帘降温等环境控制设备等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已建立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30个。

当前,全市设施种植果蔬、食用菌面积达9000余亩,微耕机拥有量达1122台,电动喷雾器1720余台,杀虫灯320台,节水灌溉设施61台(套),蔬菜种植耕整地、植保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冷藏保鲜技术在果蔬、食用菌产业得到广泛应用,有力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当前我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受山区地理环境影响,我市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影响农机化发展。

2、农机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薄弱环节、瓶颈问题突出。

3、农机化技术人员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不强。

三、加强山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对山区县市的项目扶持力度,以项目实施示范推动山区农机化发展。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导向作用,将适用山区农业机械纳入补贴范围。

2、加强政学产研推协作,依靠科技进步和多方力量攻破制约瓶颈,最终实现山区农机化全面发展。

3、强化农机化科技人才的知识更新及能力培训,适应新时代“三农”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