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全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工作推进视频会交流发言

(字体:      来源: 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阅读:3006次  时间:2021-11-28)

编者按: 

  1117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工作推进视频会,研究部署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有关工作。会上,山东、山西、浙江、福建等4个省作交流发言,现将发言材料印发如下,供各地参考借鉴。 

  

突出重点 细化措施 全力补齐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短板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一、强化问题导向,着力汇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力量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常年居于全国首位,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偏低,与农产品加工大省的地位和产业发展需求极不相称。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在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中,都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和机械装备发展纳入发展重点。同时,在省政府发布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项目实施方案中,也把农产品初加工设备纳入支持范围。 

  二、强化补贴导向,着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 

  围绕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我们用足用活购机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积极拓展补贴范围,对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内的3小类7个品目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全部纳入补贴范围,同时进行优化分档,重点倾斜,突出新型、智能、绿色、环保型农产品初加工设备。目前,纳入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达294个产品型号,涵盖了水果分级、清选、打蜡,茶叶杀青、揉捻、炒(烘)干,蔬菜清洗等不同作物各个环节。在补贴政策支持下,全省各类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加快增长。截至目前,全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51.11万台,其中粮食初加工机械37.61万台,油料初加工机械6.68万台,果蔬初加工机械2.37万台。 

  三、强化需求导向,着力加大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研发创新力度 

  我们根据农产品初加工生产现实需要,围绕突破短板瓶颈,抓好需求摸底,制定装备短板需求目录,为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生产提供方向。以深入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和省级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为抓手,创新采取大课题1+N研发模式,在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等不同作物全方位发力研发攻关。2015年以来,省级集中了近3000万元研发资金,立项了35项农产品初加工装备研发项目,着力解决“无机可用”问题。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和发挥高端装备产业专家智库作用,农产品初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以粮食、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以蔬菜、水果、畜禽产品、乳制品、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的种养殖领域拓展。 

  四、强化目标导向,着力加快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步伐 

  我们立足农机化转型升级,着眼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目标,制定了“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将农产品初加工业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等六大产业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评价,把农产品初加工综合机械化率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2019年以来,共评价认定省级“两全两高”示范县62个,有力地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等各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的《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要求,以农机化强省建设为目标,落实好《方案》各项具体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细化工作措施,补齐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短板,为实现农机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情况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农产品初加工是农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上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我省紧紧围绕“特”“优”战略,依托“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大力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有力推动了初加工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业的现状 

  据统计,山西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有10000余个,按产业链条可分为农村磨坊油坊作坊、果蔬分级冷藏储运、干果去皮去核烘干、粮食碾米制粉轧片、油料压榨饼粕饲用、粮食烘干保质减损、药材色选切片、药茶拼配加工8种类型。产业发展总体呈现出3个趋势:一是门类齐全,覆盖面广。全省农产品初加工涉及主食粮、小杂粮、油料、中药材、水果、蔬菜、食用菌、核桃、红枣、药茶等多个产业;二是聚焦“特”“优”,打造集群。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打造“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加工基地,完善初加工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三是利益共享,均衡发展。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了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健全机构,高度重视。山西省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展了对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当时在省农机推广站设有农产品加工科。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2006年又专门成立了独立的法人单位——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管理站,主要承担全省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工作。2018年机构改革时,该单位被整合进山西省农机发展中心,成为一个内设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岗位和承担的职责,管理层级进一步提高,服务手段进一步强化。各市、县也分别成立了专门的对应机构,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农产品加工管理推广网络。同时,每年都要制定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市县,为了保证工作的落实,年初要安排部署,年中要督促检查,年终要考核评比,为新技术、新装备的快速推广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项目引领,示范带动。我省农机部门重点扶持便民式或小规模式的农产品初加工点。多年来,我们向省财政累计争取资金4136余万元,在全省11个市的96个县(市、区)扶持建设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初加工装备技术示范项目760个,其中:高标准农产品初加工示范点401个,农村惠民磨坊油坊359个。带动市、县投入8500余万元,扶持建设加工点1490个,其中吕梁市及太原市的古交市、晋中市的和顺县连续三年投入补助资金,重点建设农村磨坊、油坊,完成了“小型、便民、省钱、安全”的村村加工点全覆盖的惠民利民工程,有效解决了百姓口粮加工难的问题,实现了“粮食加工不出村,油料加工不出乡”的目标,保障了农民群众主要饮食的便捷化、健康化、安全化和经济化。另外,我省从2008年开始就将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果蔬烘干机、冷库空压机、粮食清选机、色选机、压块机、包装机等农业生产急需的产品列入补贴目录,并且将补贴标准按顶格的为30%测算,调动了农民购买加工机械的积极性,推动了加工机械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到2020年,全省共补贴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60601台(套),使用补贴资金15994.84万元。 

  (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点建设可大可小,投资规模可多可少,定位是关键。所以我们在推广这项工作时,首先要根据百姓需求和市场需要,对项目加工点通过研究来确定规模,制定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地配置加工设备。例如:解决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农民群众口粮自食加工问题,以小型单机配置为主,每个加工点配置一台小型碾米机和小型磨面机。对离城镇较近,人口较多的大村镇配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加工机组,并配置小型包装设备,目的是在解决村民自己加工需要的同时,服务本村“一村一品”建设,推动代表本村特色的农产品逐步向市场拓展。对定位为商品化市场销售的杂粮加工厂、点,定位的是产品质量的升级,所以配备了产能高、质量好的成套加工生产线设备和色选、包装设备,向市场提供质量好、品相好的加工产品,提升产品商品化价值。 

  (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好粮是种出来的,也是加工出来的”。设备的创新,工艺的改进,是农产品加工质量提升的技术支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省始终把技术引进、装备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几年来,充分发挥科研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合作研制了杂粮磨粉机、低温榨油机、红枣去核机、核桃破壳机、荞麦脱壳机、空气源热泵果蔬烘干机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初加工设备,取得多项专利,制定多项标准。特别是引进生产的双螺旋低温榨油设备,使油品质量和油饼附加值明显提升,推广的机动石磨杂粮磨粉设备,加工出了原生态杂粮面粉,产品质量的提升带动了产品价格的提高,为加工点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群众的赞誉。同时,注重成果积累转化,通过签订试验协议,采集相关数据,先后在省内试验、示范、推广了低温榨油技术、果蔬智能平衡脱水烘干技术、核桃机械化处理技术、红枣机械化初加工技术、粮食烘干减损增收技术等11项新技术,转化形成了《山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初加工实用技术与装备》《农村磨坊油坊加工点建设方案》《低温物理榨油技术操作规程》等6种技术资料,有效提升了全省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水平、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水平与基层加工户的应用技术能力。 

  (五)强化培训,提升素质。我们每年针对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组织2次培训,一次是系统内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另一次为项目点操作骨干技能培训。每次培训都特邀行业专家、高校学者和设备生产企业技术能手进行授课,通过解读中央地方政策、介绍行业发展动态,普及加工技术原理、讲解设备操作规程,进一步增强职业素质、提升业务水平。同时,我们每年还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通过观展会、进高校、入企业,学到了经验、开阔了眼界,为引进先进、适用、高效、节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们还主办了科普性期刊《农产品加工》杂志,每年出版24期,对指导行业发展,促进学术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目前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发展中,农产品初加工环节仍为短板和弱项。与国内其他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农产品初加工业大而不强,整体产业的集中度不高,呈现出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能耗物耗高,产出少效益低等,特别是初加工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初加工总体机械化率在40%左右,在磨粉、碾米、榨油、烘干、保鲜等主要初加工环节机械化率能达到50%以上,在去杂、分级、清洗、包装等其他环节机械化率仅能达到30%左右,落后偏远地区受条件和处理技术、能力及设备的制约,造成生产效率低以及损失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技术推广工作任重道远。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措施 

  一是继续争取促进农产品初加工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巩固现有项目资金规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建立政府支持、项目拉动、企业联合、能人牵动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精品出亮点,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补贴范围,多选一些技术含量高、运行效率高、操作方便的杂粮加工成套设备进行补贴,以减轻农民投资,降低加工成本,促进农产品加工点的提档升级;三是主管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小型初加工厂、点承接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初级原料加工部分,使小型加工厂、点,成为精深加工企业的原料库和代工厂,精深加工企业可减少投资、节约成本,用全部精力投入到高端产品的开发上,共同获利,实现双赢;四是根据我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增强操作技能,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尽可能减少中间耗损,进一步增加产品收益。 

      

 

以机械强农行动为抓手 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农业机械化的关心支持,我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有量稳定增长,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我省拥有各类农产品初加工机械58.8万台套,较 2015年增加20.3%,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达到38.8%。全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种类也由过去大宗粮油作物脱粒、清选机械向茶叶、果蔬等经济作物加工、分级、包装、冷藏保鲜,以及粮食烘干等多样化加工机械发展,带动我省粮食机烘率达到63.7%、名优茶加工机械化率达到96.3%。今年8月23日,时任浙江省省长郑栅洁召开全省首次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明确提出“要在农产品加工保鲜上求突破”的要求,也推动我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一、加强本质建设,突破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关键短板 

  长期以来,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需求不清晰、供给不透明、前景不明确等是阻碍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我省结合三农本质建设年活动,以“清家底、夯基础、建制度、强根本”为要求,持续夯实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基础。一是厘清发展需求。瞄准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现状和特色主导产业多的特点,历时三个月时间,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企业座谈等方式,广泛征集主体侧、企业侧和管理侧的意见建议,梳理形成包含14大类208个品目的需求清单,基本涵盖清选、脱壳、去皮、分级、烘干等各个环节需要。二是开展重点攻关。多次征求基层主体、产业专家以及科技、经信等部门意见,共同形成34项“‘十四五’期间农机装备重点攻关清单”,在此基础上,省科技厅会同我厅、省经信厅等部门,按照对标国际先进的要求,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品种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并发布了14项“领雁”和9项“尖兵”农业机械攻关榜单,其中农产品高效采收与产地处理装备已列入“领雁”计划项目,每个项目补助500万元。三是创新突破短板。发挥浙江农机制造企业覆盖广、链条全、创新强的优势,通过构建农机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农机企业对农产品初加工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力度。目前已在永康市、路桥区等地建成现代农业装备协同创新基地,完成农机领域重点研发项目44项,研发首台套产品21项。位于永康市的浙江德菲洛智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创新研发了柔性果蔬智能分选装备,实现对草莓等易损水果的糖度、重量、内部品质等快速无损检测,速度达到每秒6个,已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二、围绕产业发展,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推广应用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通用性产品少,专业化、定制化产品多,对农机推广要求很高,因此我省按照“四分”的原则,以茶叶、食用菌、杨梅、西兰花等主导产业和量大面广的特色产品为重点,建立完善与产业产品紧密结合的农机化推广机制。一是构建完善推广体系。坚持以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为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维修服务中心等作用,在今年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我省成立了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机创新推广联盟,发挥各方优势,加强技术协作、协同推广和培训宣教等力度。同时,进一步发挥农机试验鉴定的支撑作用,指定了省内第二家农机鉴定机构,有效缓解了鉴定能力不足、覆盖不广等问题。二是研究优化先进适用技术。围绕重点产业产品,率先推进茶叶加工、水果分级、食用菌烘干、冷藏保鲜、干坚果脱皮去壳等环节,在加快茶叶炒(烘)干机、果蔬烘干机、简易储藏保鲜设备等机具装备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发布年度主推技术、印发适用农机图册、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大力推广清洁化流水线加工、清洁能源烘干、真空预冷、气调保鲜等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和产品。三是创新集成应用模式。集合产业团队专家、基层推广人员、农机产销企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力量,通过重大科技计划、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三农九方”科技协作计划等政策项目,推动绿色高效的新模式、新装备、新技术等与农产品初加工集成应用,支持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如龙游红专种粮专业合作社,通过集成配备生物质颗粒烘干机、稻谷自动去杂、大米成套加工流水线等设备,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创办“红专大米”品牌进入商超专卖店销售,2020年总收入达5500万元。四是大力开展社会化服务。我省高度重视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433个(其中全国示范社16个、省级示范社302个),2020年作业服务收入55.1亿元,特色农产品的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和加工包装等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如杭州建德花农藏红花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为社员和周边农户提供育种、种球销售、清选、烘干等服务,带动500余户农民合作致富,年产西红花(藏红花)1500多公斤,产值达2000多万元。 

  三、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支撑保障。 

  我省始终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通盘考虑、分类推进,重点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数字化建设等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支撑保障力度。一是建立推进评价考核机制。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机械强农”行动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省政府出台《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制推广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任务目标、推进举措和工作要求;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作为农机化的重要内容,纳入区域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农业双强实施考核,督促各地加快工作推进落地。二是加强项目资金补贴力度。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用,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作为补贴重点,新一轮补贴范围中相关品目数量达到32个,数量创历史新高。仅2020年,全省共补贴烘干、保鲜、分级、脱壳等各类机械2.45万台,使用各级财政补贴资金1.09亿元。各地也不断加大补助力度,如宁波市通过实施新型农机试验示范与科技推广等项目,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成功引进梅干菜、竹笋烘干、水蜜桃自动分级、蓝莓分级包装等设备,取得良好成效。三是高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我省把加快数字化与机械化融合作为推动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已累计创建163家数字农业工厂,围绕生产、加工、营销等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建设已初具雏形,在西湖龙井、临安山核桃、安吉白茶、仙居杨梅等一批特色产业中得到普遍运用。宁波慈溪市运用数字化思维创新打造“共享冷库”应用场景,重点围绕蔬菜和水果产业,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冷库资源优化配置、产地市场数据自动采集、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市已立项整县推进试点县冷库项目51个,涉及冷藏保鲜设施66个。 

  各位领导、同仁们,浙江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还有许多需要优化和完善的地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署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做法,细化落实“一县一方案”“一业一方案”的工作要求,从四个“端”谋划落实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发展路径。一是从需求端,定期开展需求梳理汇总,研究确定重点环节主攻方向;二是从供给端,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引进、研发、改进力度;三是从推广端,以机械强农行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先行示范和技术集成,加快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推广模式;四是从保障端,强化责任落实和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补贴以及用地、用电、税收、金融等保障政策。     

    

    

多措并举推动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虽小,但特色农业发展鲜明,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近年来,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形成食用菌、茶叶、畜禽、笋竹、蔬菜、水产品、水果、花卉、烤烟、中药材等十大重点特色农产品。为推动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在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福建省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敢于担当,通过创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项目补齐加工短板、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等措施,为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生产提供了有效农机装备供给,有效地推动了我省农产品初加工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到202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总数达4627家,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达61.56万台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37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8.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67% 提升至72%,其中茶叶初加工机械化率达100%,水果初加工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均位居全国前列。 

  一、工作亮点 

  (一)落实补贴政策,为农产品初加工提供有效农机装备。近年来,我省按照“补贴机具全覆盖”思路,多次调研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生产适用的农机装备,将适用农机装备不断地纳入补贴范围中,2011年将水果分级机、果蔬清洗机、果蔬烘干机、简易保鲜储藏设备等设备纳入补贴;2016年将茶叶萎凋烘一体机、白茶压制机、隧道式烘干机等茶叶初加工全程机械化新机具纳入省级农机补贴范围,截止目前,我省补贴范围中共有29类农产品初加工生产相关机械,基本上覆盖了茶叶、水果生产的各个环节。针对部分农产品初加工农机装备无法获得或难以获得农机推广鉴定证书,导致无法列入补贴产品的问题,经部里同意,通过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补贴产品资质条件市场化改革,探索采信第三方检验结果发放农机鉴定证书,简化了前置条件,列补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达到322款,解决了新装备无法获得或难以获得推广鉴定证书而无法列入补贴的问题。 

  (二)开展示范推广,为农产品初加工发展提供有效生产技术。大力实施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立足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在全省新建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禽等特色农业产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136个,组织开展现场观摩和培训活动300多场,大力推广特色农业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的脱出、清选、保质环节农机装备和技术,通过政府引导的努力,形成了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禽产品等加工产业集群,其中乌龙茶初加工机械、特种初加工茶机的产量和制造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产业接一连三,企业上下衔接,使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收益不断增多,带动就业90.6万人。 

  (三)实施项目推进,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补齐短板。针对鲜食农产品分级、清选、储藏等薄弱环节,坚持省市县三级齐抓共管,加强分类指导,建立“时间表”,梳理“路线图”,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建设和改造,支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着力补齐我省加工短板。目前全省已累计建设组装式冷藏库1630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756个、商品化处理中心183个,新增初加工能力30万吨,果蔬食用菌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后损失显著下降,农产品大幅增值。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资金匮乏受制约。由于特色农业产业产品种类多,投资规模大,经济回报慢,一些效益差的鲜食农产品需要大量政策扶持资金,但近两年项目资金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缺乏,导致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生产企业预期性较差,存在一定的顾虑,制约了农产品初加工业的发展。 

  (二)高端产品数量少。从我省摸底情况来看,除了茶叶以外,农产品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整体产品档次低,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导致高端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研发供应少,如食用菌筛选包装、水果自动去核、大葱吹土去皮打捆、花菜套袋等环节还无机可用,机械劳动生产率低下,不能适应快速发展消费市场的需求。  

  三、意见建议 

  一是加大补贴扶持力度。进一步梳理农产品初加工生产薄弱环节,采取措施简化产品列补程序,适当提高薄弱环节农机具补贴,增加先进适用装备供给,提高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装备能力。 

  二是开展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建设。安排中央资金实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项目建设,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粮食等农产品初加工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净化、分选、包装、保鲜、储藏等初加工设施。 

  三是加大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研发力度。建议针对基层需求最迫切、影响力最大的关键机械设备,积极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设备生产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集成攻关,破解一批技术瓶颈问题,研发一批机械设备,真正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初加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