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为什么今年农机市场行情还没有起色?

(字体:      来源:   阅读:2412次  时间:2018-10-10)

 2018年已经进入5月份,即将进入“三夏”农忙,往年热闹非凡的农机市场延续了去年的萧条,是什么引起的呢?有什么针对措施呢?

  农机市场萧条的原因


作物

2020年种植面积(万亩)

每台年作业面积(万亩)

机械总需求量(台)

2013-2017五年保有量

五年饱和度

小麦

35000

0.2

175000

190831

109.05%

水稻

45000

0.15

300000

387298

129.10%

玉米

50000

0.2

250000

277254

110.90%

耕地(一年两茬)拖拉机

360000

0.2

1800000

1662012

92.33%


  农机保有量接近或已经饱和。现在能在田里正常使用的农机,基本上是2013年及以后销售的产品,它们是农机作业战场的主力。而在2013年之前的农机产品基本已是临近报废的老旧农机,虽然一部分仍在“服役”但是已经不是作业战场的主力了。据大田传媒|农机360网的大数据统计,2013-2017主要农机产品五年保有量:拖拉机1662012台、小麦机190831台、水稻机387298台、玉米机277254台。与2020年种植规划面积所需的农机总量相比,小麦机、水稻机、玉米机早已达到饱和水平,拖拉机也快接近饱和。可以说,现在的农机市场已经是个存量市场,报废更新将成为市场需求量的主导。
  “国三”排放的农机稳定性。从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机排放标准的升级,大概需要5-7年的时间,发动机与其他零部件的磨合,发动机、零部件与整机的磨合,用户适应新排放标准农机的操作磨合,这些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农机排放标准从“国二”升级到“国三”,似乎是说升级就升级了,如果从国三发动机量产牌照下发时开始计算,整机经过半年的试验第二年就推出“国三”新农机,第三年就开始量产了。但是,这个排放标准升级的时刻,正好是农机市场从增量市场转到存量市场的微妙时刻,因此,很难说是排放标准导致了市场萧条?还是增速放缓的存量市场导致了销售的下滑。
  农机作业收入下降,用户购买能力下降。笔者还记得在2012-2014年间曾对跨区作业机手调查时,很多地方“夏收”小麦每亩可达50-70元不等。而近几年,随着各地收割机的保有量不断增加,对收割机的需求不像以前那样“一机难求”,曾经村民去高速公路旁拦截收割机“请”机手去作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小麦机收价格也降到了30-40元/亩。很多机手都感觉现在的活儿不好找了,活儿难找,赚不到钱,购买新农机的能力自然就下降了。据笔者了解,有不少用户将刚买一两年的机器卖掉,重新进城务工,并表示不想再在土里刨食,因此,二手农机市场曾在这两年风生水起了一时。
  大马力农机抢占中小马力农机的作业市场。随着我国耕地逐渐集中连片,更加适合大马力农机规模化作业,因此,在各大平原地区,农机的马力段在不断攀升。大马力农机的“吞吐量”不断增加,抢占了原有中小马力农机的作业面积。一些无用武之地的中小马力农机失去了作业战场,就被逐渐淘汰出局。正是因此农机的大型化趋势明显,作业效率明显提升,在作业总面积持平的情况下,对作业农机的需求总量减少,再加上大部分已有中小型农机尚在最佳“服役期”,更是直接导致了新农机的销量下滑。但是,不可否认,待大部分正在“服役期”的中小型农机逐步进入报废更新阶段时,大马力取代中小马力或将成为必然。
  应对萧条的可行措施
  为农机增加新的应用功能,加速更新迭代。很多人都还记得,很多年前几乎人手一台的老式功能型手机,现在几乎全部更新成智能手机,这就是产品更新迭代的结果。当用户数量稳定的时候,产品的更新迭代是提高销量最有效的方法。我国的农机产品,与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就存在着“代际”的差距,但是,以我国农机企业现有的能力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追赶得上。虽然“代际”产品的升级做不到,但是完全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功能开始逐渐升级。比如说先是农机的卫星定位装置,再到数据采集、分析等功能,然后再升级到无人驾驶、卫星导航等智能功能。或者是在农机操作过程的舒适度、简易度等方面的增加新功能,从而增加机手的满意度。还可以在“一机多用”方面下功夫,增加农机的使用率,进而让机手节本增效。
  研发方向转到大宗农机产品之外的其他领域。不可否认,虽然我国大宗农机产品(拖拉机、小麦收、水稻收、玉米收)保有量进入“红海”的存量市场,但是在其他细分领域方面还是有很多“蓝海”的增量市场。尤其是在个别细分领域,还没有国产品牌占据明显的领先地位,比如花生收获机、叶菜类收获机等,日常消费量很大但是国产化农机水平很低的领域有很多。据了解,美国有7000多种农机,几乎覆盖了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而我国目前只有3500多种,多数产品仍是“便宜、能用、易坏”。高性能的水田插秧机、大型采棉机、精准作业机具等高端产品基本被外资品牌占领。因此,把研发重点从大宗农机产品转到其他细分领域是十分有意义、有必要的。

结束

截至目前,今年的农机市场总体上延续了去年的下滑势头,而且还有可能延续一段时期。有人说,在这段艰难时期,将有至少一半的农机生产企业被迫出局。大浪淘沙过后,什么样的企业能继续留在农机行业呢?